马太福音与马可福音略同,可说是开门见山,提笔即入正题,不像路加和约翰二圣史先冠以序言。马太最先列出耶稣的族谱,他以为最有关系的是这个族谱。如果不能直接证明耶稣为弥赛亚,但至少已先假定了他是弥赛亚,因为他的身世已具备了弥赛亚的先决条件。“亚伯拉罕的后裔”直接是说大卫为亚伯拉罕的后裔,而间接指耶稣亦为亚伯拉罕的后裔(加拉太书3:16所应许的原是向亚伯拉罕和他子孙说的。上帝并不是说“众子孙”,指着许多人,乃是说“你那一个子孙”,指着一个人,就是基督。)。因为亚伯拉罕蒙上帝的呼召,领受了恩典(创12:3;18:18;22:18);这些恩典都要在基督身上实现。“大卫的子孙”此处与福音其他各处一样,是指弥赛亚的一个别名,耶稣同时代的犹太人常用这别名来指示弥赛亚(21:9等)。这个称呼是根据旧约来的(撒母耳记下7:12-17;以赛亚书11章等),因依照旧约的预言,弥赛亚应当出于大卫的家族。耶稣基督二名,在初期圣教会,尤其在圣保罗的书信上,时常连在一起。好像成了吾主耶稣基督的一个固有名字。“耶稣”是降生救主的本名,是上帝授意约瑟和马利亚给要诞生的弥赛亚所起的名字(1:21;路加福音1:31)。这名字含有“救主”的意思。“基督”或“基利斯督”是由希伯来语译出的希腊语,意即“用油膏抹的”或“受膏者”。第一节只是2-17节的标题,并不是全书的题目。
2-6节为族谱的第一组,可称为列祖组,虽然止于创立王朝的大卫。第一组共计十四代,与路3:32-35所列的名单相同,似乎都取自历代志上1:27-2:15。“生”字在圣经中不必指示直接的父子关系;事实上,马太下边所列的族谱,有几代已经略去,而上下仍用“生”字。“生”字本身亦指律法上的传承,但在马太似乎常指父子之间的传承。对第一组人名的异同,参阅历代志上1:27-2:15。此处圣史除提及犹大外,又提出了他的兄弟们,即雅各的十二个儿子,由这十二列祖产生了十二支派,从而暗示了基督救恩的普遍性,不仅为犹大支派,也为其他十一支派,即全以色列民族。
此处提出犹大由他玛氏所生的孪生子,是为了他们奇特的诞生(创世记38:27-30)。马太又出乎犹太人的习惯,在族谱中举出了四个女人:在第一组中有三个女人(他玛氏、喇合氏、路得);第二组有一个女人,即“乌利亚的妻子”(1:6)。这四个女人全是外邦人。除路得(路得记1:4)外,又都有罪的女人(他玛氏,见创世记38:12-19;喇合氏,见约书亚记2:1;拔示巴,见撒母耳记下11:76)。圣史的目的似乎是愿意证明耶稣之来是为拯救所有的人:男的女的,义人罪人,希伯来人和外教人,都包括在内。
圣史于“大卫”后加一“王”字,是有意指出基督的“王”位。自6b-11节为族谱的第二组,或十四君王组,即由所罗门直到被掳时代犹太国的十四位君王(路加福音对此组所列与马太福音不同,他是依据另一种族谱写的,即由大卫的另一个儿子拿单写起)。此处所列的都是著名的君王,事迹都见于列王纪上下和历代志下。但在此组中马太略去了约兰生乌西亚中间的三位君王,即亚哈谢,约阿施和亚玛谢,也略去了约西亚和耶哥尼雅中间的约雅敬。马太所列的君王世系表与历代志上3章的记载略有出入,这不能算是错误,正如前面注释所说的“生”字不必指父子的关系,也可指祖父和孙子的关系。
第二组末尾说:“百姓被迁到巴比伦的时候,约西亚生耶哥尼雅和他的弟兄。”所提的被迁是指以色列人史上一件非常重大的事,即被掳到巴比伦及因被掳所发生的一切凄惨的事。本节的另一个困难,即是我们已经说过的,约西亚不是耶哥尼雅的父亲而是祖父。耶哥尼雅的兄弟是那些人呢?按列王纪下23:30-34和历代志上3:15约西亚生了四个儿子,其中三个相继都登过王位:即约哈难、约雅敬(耶哥尼雅之父),和西底家(在耶哥尼雅以后为王)。但另一方面,按历代志上3:17耶哥尼雅只有一个儿子,叫撒拉铁。所以此处的“兄弟”一词或许应按闪族语广泛的意思来解释,即指耶哥尼雅的叔父约哈难,另外是指西底家,但这不过是推测之词,究竟兄弟指哪些人,不得而知。
自12-16节为族谱的第三组,即自犹大王被废后到基督的族谱。关于第三组的名字与路加福音3:27-27所列的有极大的区别,其中仅有三个人名相同:即撒拉铁、所罗巴伯和约瑟。对撒拉铁、所罗巴伯,参考历代志上3:17-19;以斯拉记3:28。但应当知道历代志上的所罗巴伯是毗大雅的儿子,而不是撒拉铁的儿子。
亚比玉以下的名字,不见于旧约。明显地,马太是从另一种家谱里抄录了这些名字。这族谱或保存在大卫后代的家中,或保存在专门掌故的犹太人手中,人都容易去查询。至于亚比玉的名字,没有列在所罗巴伯的儿子和后代中(历代志上3:19-20),这没有什么难解的地方,因为这个名单根本不能说是完整的名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