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章可以说是本福音的中心点,因为本福音的目的,如在引言里所指出的:是在证明耶稣是基督,是上帝的儿子,并以他至上的权威建立了教会;这教会即是永存不灭普及全世的天国。原来上帝的意思是要借旧约的选民来准备这普及全世的天国,因此耶 稣在他传教的第一阶段,尽力归化选民;可是事实上,选民谁听到了耶稣的道理,见到了耶稣所行的奇蹄,但始终不承认他为那要来的基督,尤其人民的领袖,固执己见,不肯信从耶稣。耶稣终于不得不放弃这无信的民族(1-4 节),并劝勉使徒要尽 力躲避和民众的领袖来往(5-12 节);并为使使徒更深切明暸他的意思,就以一种带有象征性的行为,把使徒由以色列境内领到外邦人的地方——凯撒利亚·腓立比(13节)。在该处既和自己的民族隔绝,耶稣便愿考验一下他经过这样长时期所训练的使徒的信心。彼得就在那里以众使徒之名,明认耶稣是基督,即是上帝的儿子(16节)。这样在选民中至少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团体信从了耶稣。耶稣遂从这个小团体中兴建了他的教会,立了彼得为这教会的元首和领袖。
福音的记述至此,可说是到了一个转折点。以色列子民将自己的弥赛亚缤弃于外,也就是将自己置于天国之外。虽然犹太人不肯信从耶稣,但耶稣却借他们中极少数的几个信者,建立了他的国度,扩展到全世界(16:9见18:18;28:19)。由此可见耶稣将来所要受的遭遇,以及由他一手所创立的教会所要遭受的命运,是怎样的了。殊死战就要开始:选民的中心——耶路撒冷将是耶稣被他的民族领袖判处死刑的地方(21节)。老师所有的遭遇,徒弟自然不能避免,可是只有受苦受死才能获得天国的真生命。本节所说的法利赛人和撒督该人,当是马加丹地的法利赛人和撒督该人,见前章的注释。以前与耶稣为难的,只有法利赛人和文士(见马太福音12章,这次却与撒督该人联合来与耶稣为难。关于撒督该人,见3:7。他们向耶稣所提出的要求,已见于 12:38-40,不过这次所要求的是“从天上显个神迹”。这“从天上”一句,按亚兰语,亦可译作“天上的”。天上的神迹,如约书亚使太阳月亮停止运行(约书亚记10:12),或基甸以羊毛求证等神迹(士师记6:3640) 。总之,他们是要耶稣行一个特大的神迹,以证明他即是上帝所遣来的弥赛亚。若就事而论,法利赛人的要求,也不能说是不对,因为他们是民众的领袖,有权要求那自称弥赛亚的人证明自己的职位。可是他们要求征兆,并不是为求证据,而是如本节所说,试探耶稣。耶稣年来所作所为,和耶稣回答施洗约翰门徒的话以及野地里分饼的神迹(马太福音14:13-21),已足以证明他就是那要来的弥赛亚了。但法利赛人竟一再要求耶妹显一个神迹,而且还要求一个“从天上来的神迹”,他们的居心如何,可想而知。
2-3两节“晚上天发红,你们就说:’天必要晴。’早晨天发红,又发黑,你们就说:’今日必有风雨。’你们知道分辨天上的气色,倒不能分辨这时候的神迹。”一段,有些古抄本缺少;不过今日的解经学者几乎都认为属于原文。因为那些没有记载2-3 两节的抄本,或者是愿使本节和马太福音12:38-40相同,或者是因为本节所述与某些地方,如埃及的自然现象不符,因而删去。
至于本节的经意,正如我国的谚语差不多,“朝夕不出门,晚霞行千里”是相同。耶稣以他们能观察天象而预知天气之阴晴,来责斥他们不能以他所行的神迹而认出他是弥赛亚来。老实说:他们并非不能,而是不愿。所以耶稣对他们的硬心不胜悲伤。为此称他们为“邪恶淫乱” 的时代。关于耶稣所许的神迹仍和 12:38-40所记的一样,即“约拿先知的神迹”。请参考12章的注释。
5-12节法利赛人和撒督该人对耶稣的的教导有什么感想,圣史没有记述,而只说耶稣急忙带着他的门徒到加利利海的东岸去了。使徒们因为动身仓促,忘了带饼,船上只有一个饼(马可福音8:14),也许还是上次从湖东岸来时带来而未用完的饼。耶稣对他的门徒,常是见机施教。这次特别利用他们忘记带饼的事,教育他们说:“你们要谨慎,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。”由马太福音13:33 可以明白是含有渗透和发酵的力量的。本节说: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。而在马可福音8:15则说:“防备法利赛人的酵和希律的酵。”从这两个不同的记载,不应将希律党人和撒督该人混为一谈。耶稣在船上也许曾提出这三个派别人的名字,圣史们记载的不同,因为各有不同的观点。马太福音所以提撒督该人,因为刚才在马加丹,法利赛人联合撒督该人向耶稣要求天上的神迹。马可福音8:11则未提及撒督该人,而在马可福音3:6 早已提过法利赛人联合希律党人商讨如何除掉耶稣的事,所以在马可福音8:15仍根据他的观点记下了希律党人,而未提及撒督该人。按路加福音12:1,“防备法利赛人的酵,就是假冒为善。”就是,表面上一本正经,假装期待天国的来临,而骨子里却愿从耶稣的回答上,找一置耶稣于死地的理由。撒督该人、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平时画像各不相容,但在陷害耶稣的事上,三派别常密切合作(见22:16)。
11 节“防备(他们)的酵”不外是说提防他们的伪装伪善,小心他们似是而非的理论,别陷于他们所设的圈套。使徒们一听到“酵”使即刻想到物质的饼上。耶稣早已料到了,于是便乘机接连提出了四个问题。耶稣说出了这四个问题后,使徒们这才明了耶 稣所说的酵母,并不是指物质的饼,而是指法利赛人的教训。
13-20节,可说是本福音的最高峰。本处记述: